把握住这几点,营销效果会翻倍。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见问题

人性有三个特点:喜新厌旧,懒与懒,趋利避害。

喜新厌旧。

“创新”二字基本可以概括消费升级的本质。

消费升级的核心在于新时代消费者追求新的消费体验,包括新的技术和功能、新的感官体验、新的精神满足和新的自我表达方式。

P&G的三大洗发水品牌,海飞丝、潘婷和飘柔,曾经占据中国洗发水市场超过%的份额,但是现在已经下降到%。为什么呢?因为新一代的消费者认为这些是“母亲品牌”,它们是老的,旧的,过时的,品牌正在老化。

在这种新消费心态的刺激下,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,总有两大课题摆在面前:一是品牌年轻化,二是产品创新。

因为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,+消费者是核心用户,他们不仅是摇钱树客户(20岁的消费者需求旺盛,也进入赚钱的黄金期),也是成长型用户(未来几十年的购买力)。

所以品牌一定要迎合+用户的需求,讨好+用户的口味。可口可乐在咸宜很受欢迎,但是它的广告总是针对年轻人。

所以,对于成熟的品牌,一定要不断制造新的话题和关注点,不断激活品牌形象,给用户创造新鲜感,否则用户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,毫不犹豫地抛弃你。

五芳斋的沙雕广告,卫龙辣条的脑洞营销,李宁的国潮行动,百雀羚的创新社交玩法,SK- II邀请窦靖童代言,Koiduo跨界魔道创始人,都堪称品牌年轻化的典范。

(五芳斋的这个饺子广告...)

(你能想象这是国民女神老干妈吗?)

(I卫龙plus广告)

(魔道创始人看过感觉?)

创造新内容,衍生新话题,推出新媒体,采用新技术,与新偶像合作,跨界新IP,开发新渠道,甚至今天大量的品牌更换新LOGO,开发新形象,设计新包装,新门店,都是这种新思维的产物。

互联网环境下,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新娱乐、新话题、新偶像。今天,热点的生命周期不到三天。到了最后时刻,我们还在热火朝天地讨论这个事件,然后就要赶上下一个了。

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惠施说,日方和中方都是无知的,物以生而不死。万物生老病死,这是我们的时代。

品牌必须不断创造新鲜感,激活消费者,否则品牌就老了,用户就沉默了,这就是品牌的维度。

(脉动新logo,引入新包装和新口味)

从产品维度看,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、新口味、新包装。

尤其是食品和餐饮,新产品的开发必须占总量的%-%。雀巢的冷饮销售/来自新产品;中国的贺绿雪品种繁多,其中%是新品种;早在2000年,必胜客就要求每半年更换一次菜单,每次新品率超过%。结果,年销售额增加了10%,扭转了多年的亏损局面.

对于拥有多条产品线的品牌,一半经典老产品常年不变,一半创新新品定期更换,这已经是产品组合的标准思路。可以多去几次麦当劳和星巴克,多研究一下他们的点餐卡,自然可以验证。

这对于专注于大单品战略的品牌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单一产品很难畅销多年,很容易让消费者厌倦,失去新鲜感。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有两种选择。

一是持续的产品迭代,比如iPhone,从iPhone到iPhone,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和升级,黏住消费者,创造新的体验。

苹果举行年度产品发布会,推出iPhone。毫无疑问,网络上有很多谩骂。在感叹乔布斯之后,苹果已经失去了活力。

2001年推出一款新产品,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胃口,还被诟病缺乏创新,没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新功能,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设计。

那么,如果产品两年没有更新,那么苹果就完蛋了。

然后,不断开发新版本,限量包装,比如可口可乐。虽然同样的味道,同样的瓶型和包装卖了几百年没有大的变化,但可口可乐还是在不断推出新的版本设计,从外号瓶到歌词瓶,从台词瓶到城市瓶,玩一瓶花。

然后,我们会适时推出一些限量版的产品。就像绝对伏特加能成为营销史上的经典一样,取决于各种限量。

消费者喜新厌旧最经典的案例就是Shreddies。

这是一种方形谷物,只有新西兰、加拿大和英国才有。作为欧美常见的早餐食品,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不可避免地,消费者对其产生了厌倦。

如何重燃用户兴趣,让品牌焕发青春?

Shreddies像天才一样扭转了产品,放弃了传统的方形麦片,推出了全新的钻石麦片!

在意向的引导下,消费者自然分为两类:你是买钻石麦片的新派还是选方块的保守派?

于是,在一场激烈的社会争论下,品牌被激活,重新赢得了用户的青睐。

虽然两组消费者争论不休,但故事的结局是平和而美好的——

组合!

Shreddies推出了方形麦片和菱形麦片的组合。他们想吃正方形、正方形和菱形。

,不痛,不痛

好的产品标准只有一个,就是降低用户的成本。

知名度高,口碑好,渠道广,降低用户搜索成本;

功能强大、技术先进、质量可靠、价格合理,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;

易用、易操作,易于理解产品原理,降低用户使用成本;

产品形象好,档次高,买后有面子,社会接受度高,降低了用户的社会成本。

用一个词来形容,就是逃避。

一方面,这体现在用户的搜索和购买决策上。要尽可能简化流程,减少步骤,节省用户的时间、精力和体力,减少用户的麻烦。

做这个转化的朋友都知道,在用户购买的过程中,每增加一个链接,一个步骤,转化率就会下降很多。

我记得很多年前买了一台办公电脑。一开始准备选华硕,后来直接打开华硕官网。产品线非常密集。不同的产品系列和型号之间有什么区别?我完全搞不清楚哪个最适合我,就直接放弃了。我不可能为了买电脑而研究你们的整个产品线。对我来说,只是决策成本太高,一点也不方便。

另一方面,产品本身也要尽可能的方便使用,给消费者带来便利。

苹果之所以伟大,就在于它的设计思想是不用说明书就能使用,把复杂的产品逻辑隐藏起来,只给消费者留下最简单易用的界面。所以我们看到从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到两三岁的孩子。给他一个iPhone,你很快就会自己玩了。

消费者回购产品,要研究半天产品说明书,才知道怎么用。这样的产品设计是不合格的。

说到这,我想吐槽一下支付宝。在所有的APP设计中,支付宝无疑是最难用的!

功能极其复杂,菜单极其隐蔽。每次我想看账单和余额的时候,我都要想想半天按钮在哪里。

你不是刚说要做好支付工作吗?你要社交,要做内容,要购买,要评论,要理财。界面比较乱,功能也比较乱,就换了微信支付。

(没见过界面像支付宝这么复杂的APP)

再举个沐浴露的例子。在沐浴露的使用体验上,男女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。

可能很多女性喜欢洗完澡皮肤光滑细嫩的感觉,有自我迷恋和不断欣赏镜子的症状。是的,这叫浴后神经症。

但大部分直男只关心一个问题:“为什么不能每次都用沐浴露洗?”这是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。每次用沐浴露都要洗半天,所以很多男人不爱用沐浴露。

沐浴露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洗不干净,是因为产品成分使用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,排斥水中的钙镁离子,吸附在皮肤表面不容易洗掉。

自从沐浴露产品改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,如月桂酸、棕榈酸、肉豆蔻酸后,越来越多的男性使用沐浴露。

(使用月桂基羟磺基甜菜碱的工厂观点)

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。一点点方便的改进,就能成就一笔大生意,创造一个新产业。

为什么移动支付可以取代现金,威胁传统银行的存在?因为方便。美团和饿了么外卖行业为什么崛起?方便。摩拜单车和滴滴打车满足了哪些基本需求?方便。

现在的企业必须不断优化产品体验和购买流程,为用户创造便利,才能给自己带来生意。

趋利避害。

营销是了解人性的艺术,人性是不可改变的。

两千多年前,司马迁写《货殖传》,流传着一句警句: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。

逐利是人的本性。是人们行为的最终依据。

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在理性人的假设下,在稀缺性的前提下,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通俗地说,就是两个好处的力量比两个坏处的力量更重要。

互联网时代,为人们的盈利提供了更大的空自由度,免费甚至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商业模式。

今天很多企业都在讲越来越多的黑客和社交裂变,其中最主要的裂变方式还是兴趣裂变。

虽然所有的电商都在玩刷单、砍价、元购、抢红包,但事实证明这种游戏是有效的,因为追求利润永远是不变的人性。

头条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其现金奖励制度。注册现金奖励,用红包拉人,发展线下和线上现金奖励等等,都实现了客户的获客,而根据阅读时长的现金奖励巩固了留存。

“三贤”中,拼多多、开心有趣头条,两大巨头都受益于利益驱动下的社交裂变。足以说明盈利的意义。线下市场越有效。

剁、打、抢,这三个字足以概括当今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游戏,生动地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活力与直接。

除了这三个特征之外,我们还需要知道,人类有两个方面:动物性和社会性,两者各有缺陷。

对权威的崇拜

为什么我们的电视充斥着“销量遥遥领先”的广告?为什么会有这么多“XX行业领先品牌”?其实来源于我们的从众消费和权威崇拜心理。

(必须是定位宗教的神圣数字)

大家买的一定是最好的,大家拥有的一定是我拥有的。如果大家喜欢的我都不喜欢,那一定是我有问题,而不是大家。

在一个从众消费的时代,首先,品牌知名度很重要。只要被尽可能多的人记住,这个品牌就是成功的。最著名的品牌=质量最好的品牌=大家都买的品牌=我也买的品牌,这就是从众消费的逻辑。长期以来,我们把别人作为消费的参照系,买所有人都知道、认同、正在购买的东西。

因为我们都知道的品牌,我们都买的品牌,肯定是最值得买的,决策风险最低。

其次,权威资源对于品牌背书非常重要,可以提升品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。常用的权威代言资源有央视媒体、明星代言、赞助一些国家级或世界级的赛事、组织、论坛,比如博鳌、世界杯、国家队等等。

在这种消费心理的驱动下,传统品牌建设的秘诀一直是:明星代言+央视投放+渠道分销。一方面是为了知名度,满足用户从众的习惯;另一方面就是要权威,满足用户崇拜权威的心理。

当然,从众消费本身就是一种权威崇拜。内心深处,我们害怕落后于别人,害怕与众不同。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别人保持一致,选择相信集体,相信群众。

然而今天,我们已经逐渐从从众消费走向了优越消费。

要争强好胜。

还是面子心理,攀比消费,我们总希望比别人强,通过消费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“比较”,你想和别人比较一切。

“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。”“你看,隔壁老王家的女儿给她爸爸买的。”“叫你儿子去买!”我想看过脑白金、黄金酒等保健品广告的人,对这些TVC字帖都很熟悉。

很多老人聚在一起,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比较子女谁更孝顺,谁工作更好,谁赚的钱多,逢年过节买礼物。

在中国营销史上,送礼场景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品牌,从脑白金到小罐茶,从六个核桃到飘香,从黄金酒到青草。

为什么在送礼场景下,消费者更容易被商家忽悠?

这一方面是因为接受者以中老年人为主,所以很多保健品主导了这个市场。女人怕丑,男人怕蔫,老人怕死,孩子怕傻,这是做生意的绝佳切入点。

其实化妆品和医美,春药和食品,中老年滋补品和保健品,儿童教育和智力产品,都是极其巨大的市场,充斥着灰色和暴利。)

另一方面是面子心理。对于送礼的人来说,比起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功能,他们更在意的是受礼人的反应,礼物是否够档次,够分量,够面子。所以更容易被一些华而不实的包装和营销说辞所打动,已经钻到商家空里了。

因此,出现了大量包装大于实体,产品成本不到包装成本十分之一的不正常现象。

文章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:空作者:空手
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
免责声明:本网站内容来源网络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编辑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作者:admin | 来源: | 发布于:2022-02-28 00:47:21